在热播剧《九重紫》中,封建礼教中的“三纲五常”被深入探讨和质疑,其中崔老太太的台词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她疑惑地问:“通义有言:父为于纲,父不慈而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则妻可以改嫁。什么时候说女子理应受迫服从?”这不仅是剧中人物的疑问,也是许多观众对封建礼教真实面貌的探寻。
“三纲”的完整句子其实是这样的:
-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报他国;
-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 子为父纲,子不正,大义灭亲;
-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原本完整、有深度的句子,在某些情况下却被断章取义,简化成了教材中的“三纲”。这种扭曲的解读,让古人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变得痛苦和曲折,不禁让人质疑,难道是因为原来的儒家文学被她们看到,才会造成这样的误解吗?
除了“三纲”,还有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常被误解。这句话的原文其实是“女子无才辨是德”,意思为“女子拥有自己的才学,但能明辨是非,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不幸的是,这句话后来因为被断章取义,曲解成了封建化教育对女子的束缚。
在《公祭祁夫人文》中,明代学者张岱提到:“眉公日: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这里的“殊为未确”说明他并不认同这种将女子与才华完全割裂的观点,而是主张男女都应以德行为重,不炫耀自己的才华。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面说着“最毒妇人心”,一面又说:“妇人之仁”。这种对女子的复杂评价,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双重束缚和偏见。而“女子,女子就是一个好字”则表达了对女性纯真、善良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一种挑战和反驳。
通过《九重紫》的探讨和这些历史资料的分析,我们或许能更全面地理解封建礼教,并反思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九重紫台词揭秘,原来我们误会了老祖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