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端化浪潮中,传统豪华品牌的地位似乎正受到冲击。这一变革中,保时捷的日子尤为艰难,销量暴跌、经销商的困境,以及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的换任,都揭示了其当前的困境。保时捷终端价格跌破40万元,经销商门店收缩,裁员,副总裁及首席运营官换任……保时捷一年内风波不断,凸显了品牌面临的挑战。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新品牌如小米、问界、蔚来、理想等对保时捷的客户群体产生了直接影响,但销量上的此消彼长,以及外部因素的叠加,使得保时捷的日子愈发艰难。
面对这样的局面,保时捷近期的一系列举措,被视作是为了保存体力“过冬”。无论是弃车保帅还是断臂求生,都体现了品牌试图稳住价格、保住品牌力、收缩战线,等待中国市场回暖的决心。按照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励驰的计划,2023—2025年的蛰伏被视为赛车比赛中的“策略性进站”,而2025年则是“热身圈”,为未来蓄能。从2026年开始,保时捷将重启进击模式,备战中国赛道的下一程竞速。
“我们不会通过牺牲产品价格换取销量的增长,单纯追求量的增长不是保时捷的目标。”潘励驰的话中,保时捷的首要任务仍是坚守住品牌的豪华属性。
裁员、撤店,是保时捷应对市场挑战的举措之一。12月17日,“保时捷中国裁员”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据多家媒体报道,保时捷中国裁员30%,包含正式、外包等岗位,赔偿或按N+6的标准执行。保时捷中国官方虽对此予以否认,但表示确实在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重组,以求在行业快速转型中保持可持续发展。此外,保时捷在华的经销店也即将进行收缩,计划将经销商规模从150家降低至100家左右。
销量下滑、营收下降,保时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终端市场,价格早已失守,曾经的“加价都买不到”的保时捷,如今却“降价也不好卖”。高端市场中的保时捷,最终难逃被“平替”的命运。
在组织架构、经销网络变阵的同时,保时捷高层换防的脚步也未停歇。12月4日,保时捷正式宣布李楠出任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一职。此前,李楠曾在梅赛德斯-奔驰担任高级职务,对市场的洞察和专业能力,或在车辆互联和智驾等方面加速保时捷的产品升级。
潘励驰表示,中国的研发成果将应用在所有的保时捷车型上,新设技术部门将与位于魏斯阿赫的研发总部保持紧密合作。并且,中国本土化研发不是纸上谈兵的PPT,而将是务实和非常充分的投入。
保时捷对中国市场不放弃的决心清晰可见,但中国品牌的增长势头和高端突围都前所未有。在新能源的浪潮中,保时捷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2025年,随着大批中国品牌新一代产品、技术的密集落地,保时捷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
保时捷的未来,或许需要更加深入的市场洞察和灵活的策略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保时捷,断臂以求新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