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之死,一直以来都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篇文章,将揭开谭嗣同之死的诸多疑点,并还原谭嗣同身后事。
谭嗣同之死的三大疑点,一直困扰着人们。第一,他那做大官的父亲为什么不救他?第二,他当时明明可以跑,为什么不跑?第三,慈禧究竟有没有下令用钝刀杀他?
对于第一个问题,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作为道光二十九年的举人,咸丰十年的进士。曾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在“官官相护”的晚清,谭继洵这样的官员,要救下自己儿子其实并不难。但他没有救,甚至没有为儿子真正求人,原因只能是:他并不想救儿子。这种“不想”,导致了他的犹豫,继而让他最终错过了救子的最佳时机。
谭继洵对儿子谭嗣同的死,态度复杂。一方面,他误以为慈禧不会真的把他们六人给杀了,另一方面,他和儿子谭嗣同在政见上素来不和。谭继洵甚至还曾“大义灭亲”,直接上奏朝廷,说自己儿子不堪担任军机章京之职。这些,都源于他潜意识里的“不想救”。
再看第二个问题:谭嗣同被抓时,明明可以跑,他为什么不跑?这背后,也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谭嗣同是个大孝子。为了避免自己出事后连累老父亲,他竟在事后,彻夜模仿父亲谭继洵的笔迹,写了整整7封父亲大骂自己“大逆不道”的信件,直接替父亲和自己完成了“断绝父子关系”的“事实”。如此谭嗣同,也一定会为了不牵连父亲,而选择赴死。
第二方面,谭嗣本就有牺牲意愿,他曾对劝他逃跑的人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很明显,谭嗣同是决心用死来殉变法大业,用自己的血去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的抗争。人说,死有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在谭嗣同看来,自己为革命流血牺牲意义重大。
对于第三个问题:谭嗣同真的是被慈禧下令,用钝刀砍死的吗?这一传闻有模有样,但根据当时的背景,慈禧为了求快,她绝不可能为了泄恨下令用钝刀杀人。从慈禧当时的心态来看,她更可能是用快刀。
谭嗣同死后,其父亲、妻子和子女情况如何?又是谁为他收尸的呢?谭嗣同的身后事,可先从他的父亲谭继洵说起。谭嗣同遇难的第四天,他拼命保全的父亲谭继洵,就被清廷革去湖北巡抚的官职,奉旨回到了老家,交地方官吏管束,也就是说,他形同被软禁了。但好在,他的这条命还是保住了。
谭嗣同的尸首下落何处?传闻,是他的好友“义侠”大刀王五替他收了尸?答案是否定的。谭嗣同的身后事,远没有这般传奇。谭嗣同死后,他京城的亲友古旧多怕受诛连,所以皆在他受刑后避而不出。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尸的人,是谭嗣同住所浏阳会馆的老仆从(俗称老长班)刘凤池。
刘凤池为谭嗣同入殓后,将其灵柩暂厝于会馆的正厅。九月下旬,谭嗣同的胞侄侄谭传赞带上仆人胡理臣、罗升赶到会馆,谭传赞迎回谭嗣同灵柩后,将其灵柩暂厝于郊外茅坪的墓庐之中。最终,还是谭嗣同的老师欧阳中鹄出面,为谭嗣同举行了一个体面的葬礼。谭继洵也为儿子写了挽联,内容是:“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谭嗣同的葬礼体面而隆重,葬礼上聚集了他的昔日好友,也有诵经的僧人。
葬礼后的第二年,谭氏族人在浏阳城南的牛石乡翟水村石山下为谭嗣同建墓。1904年,即谭嗣同遇害6年后,他的灵柩才正式入葬。
谭嗣同死时,其妻李闰年仅33岁。李闰与谭嗣同虽是包办婚姻,但两人性格相近、年纪相仿,又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所以婚后,两人感情非常好。李闰在失去丈夫前,已失去了他们唯一的儿子谭兰生,双重打击之下,她怎能扛得住。李闰欲自杀的想法,很快被谭继洵察觉到了。
为了阻止儿媳自杀,谭继洵决心利用儿媳对自己的孝顺。于是,一天夜里,当李闰又在卧房内抱着谭嗣同的衣物痛哭时,谭继洵在窗外扯着嗓子对李闰喊道:
“七嫂(谭嗣同在家中排行第七),你不要过份伤心了,使我及全家都很难过。你要知道,复生(谭嗣同字)已不能复生了,他将来的名声,必然在我之上。”
李闰和丈夫谭嗣同一样非常重孝道,听了公公的话后,她立马停止了哭泣。谭继洵又以“一子两祧”的传承方式,将谭嗣襄(谭嗣同兄长)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了谭嗣同、李闰。此后,李闰以一己之力打点着谭家,还在清政府被推翻后,协助建成了谭嗣同的祠堂。
李闰死于1924年,时年60岁。她死后,康有为、梁启超特地合送了一幅横匾,上书“巾帼完人”四字。其孙子谭训聪将这块匾悬挂在了谭嗣同故居大夫第的正厅。李闰最终如愿葬在了谭嗣同墓的后面,她终以这样的方式在死后继续守护着丈夫……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谭嗣同英勇就义,官父未援老仆收尸,其妻欲殉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