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无论是否存在存货跌价准备,内部销售中未实现内部损益的抵销分录都是一致的。然而,当涉及到存货跌价准备时,就需要额外的一步分录来抵销存货跌价准备。这一步骤是必要的,因为从合并报表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承认个别报表中计提的减值准备。相反,我们站在合并报表的角度,比较合并报表层面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即内部销售方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以确定存货跌价准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在2018年,小马公司从全资子公司A购买了400件商品,每件商品的购买价格为2万元,成本为1.5万元。这一年,小马公司对外出售了300件商品。到2018年12月31日,每件商品的可变现净值降为1.8万元。因此,小马公司计提了2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到了2019年,小马公司又对外出售了20件商品,剩余的商品可变现净值进一步降低,为1.4万元。
从小马公司的角度来看,2018年计提了2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2019年结转了4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并再次计提了32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这样,期末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400-300-20)*(2-1.4)=48万元。
然而,从合并报表的角度来看,期末的存货账面价值为1.580=120万元,而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5-1.4)80=8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上述思路来编制抵销分录。
首先,我们需要抵销个别报表期初计提的减值准备和本年度结转的成本(与计提时相反方向冲回)。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2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20
借:营业成本 4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4
然后,我们需要调整合并报表层面跌价准备余额。由于2019年小马公司计提了32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但合并层面只认可8万元,因此合并报表需要转回24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24
贷:资产减值损失 24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确保合并报表中存货跌价准备的准确性,并准确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合并报表中存货跌价准备抵销分录的原理与思路详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