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朔风裹挟着岁末的寒意呼呼刮过,恰似吹响了归家的集结号,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心瞬间被乡愁填满,好似候鸟听到了本能的召唤。没错,春节这场自带超强“流量”、全民无死角参与的狂欢盛宴,正风风火火地从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奔涌而来。管你是在四季如夏的岭南,还是冰雪厚积的北疆,春节的仪式就像祖传的“宝藏”,代代摩挲,熠熠生辉,里头藏满了中国式的独家浪漫。
在温润婉约的南方,腊月刚至,年味就在熙熙攘攘的集市里“开了闸”。阿婆们戴着老花镜,指尖在粽叶间穿梭,挑出最宽大、韧性足的几片,一旁泡着的糯米,颗颗都吸饱了水,鼓着圆滚滚的肚皮,就盼着除夕夜能化身软糯甜香的肉粽,慰藉一家老小的味蕾。街头拐角处,书法摊子前人声鼎沸,书法大师手把手教着小娃娃写春联,墨汁滴在纸上晕开,歪扭的笔画里尽是对来年实打实的憧憬,那场面,比得奖还喜庆。
镜头往北一拉,画风骤变。冰碴子挂在屋檐下,可丝毫不影响东北老铁们采买年货的豪迈劲儿。整扇排骨、大包冻货,跟不要钱似的往家囤,主打一个丰盛。家里男女老少齐就位,剁馅声、擀面皮声交织,包出的饺子虽说模样“放飞自我”,但搁锅里一煮,热气腾腾,承载的可是辞旧迎新、转运纳福的好兆头。
这仪式感打哪来的?那可是千年文化底蕴狠狠“拿捏”的成果。老祖宗敬畏天地、严守时令,春节掐准了冬春交替的黄金档,大扫除跟大扫除,可不只是扫扫灰,那是跟旧年“断舍离”;贴春联、放鞭炮,噼里啪啦间把晦气赶跑,福气迎进门;团圆饭一端上桌,一家人围坐,血脉亲情在碗筷间升温,凝聚力拉满。古早时有腊祭,敬谢祖先神灵一路庇佑,虽说现在流程精简不少,可内核早就长进咱骨头缝里,成了下意识的动作。就说家里老人,贴福字时那叫一个较真,歪一丝都要返工,旁人眼里的“轴”,实则是对传统虔诚到极致的坚守。
再唠唠当下,时代这趟高速列车一路狂飙,把年轻人都“甩”到大城市里卷生卷死。平日里,出租屋里堆满速食盒,熬夜加班成了打工人的“标配”,孤独感时不时冒头。好在,春节一到,管你车票多难抢、路途多折腾,回家的信念坚如磐石。我一哥们儿在魔都闯荡,合租的小隔间转个身都费劲,逢年过节就唉声叹气说自己像流浪猫。结果春节回了老家,往暖烘烘的火塘边一坐,大口扒拉妈妈做的红烧肉,立马变回从前那个调皮捣蛋、没心没肺的毛头小子,家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
春节仪式更是亲情“加固器”、家风“传声筒”。压岁钱悄悄塞到枕下,是长辈悄咪咪的疼爱;晚辈规规矩矩拜年,磕头作揖间,尊老敬老的家风稳稳传承。许久不见的堂兄弟姐妹借着布置年味儿重聚,一边斗嘴、一边分享外面的新鲜事儿,亲情火苗“蹭蹭”往上冒。邻里间互送腊鱼腊肉、特色糕点,平日里的小摩擦、小隔阂全消弭于无形,社区秒变“温馨大家庭”。
不过,也得清醒点,快节奏生活、消费主义这俩“程咬金”,正搅和春节仪式。电子红包“嗖”地一键到位,没了红纸包钱、双手奉上的那份郑重;预制菜虽说方便,却弄丢了一家人挤在厨房、锅碗瓢盆齐响的欢乐;旅游过年渐成风尚,部分人奔赴远方,传统阖家团圆的仪式感大打折扣。虽说时代变了,革新在所难免,但丢了魂儿,春节就只剩个空壳子。
中国式浪漫向来实打实,春节仪式是咱回望过往的深情目光,也是眺望未来的热切期许。这份情怀不能被冲淡,得跟着时代的鼓点,巧妙融合新花样,好让天南海北的游子,循着仪式感的线头,精准“定位”故乡,守住初心,把这份中式浪漫稳稳地交给下一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春节仪式跨南北,中国式浪漫永不掉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