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这个疾病近年来越发常见,许多患者长期服药却未见好转,甚至逐渐加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中医中虽无“抑郁症”这一名词,但却有情志病的说法。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中医便认识到情绪过度可能导致心理障碍。自古以来,情志受损的病人也并不鲜见。
在中医的古代经典中,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这类情况有着详细的记载和治疗方法。例如,大病之后,患者可能疲倦乏力,神情抑郁,悲伤欲哭,这时医圣会用甘麦大枣汤来治疗。如今,运用中医的辨证思想分析患者症状背后的病机,对证下药,便能治疗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
有一位29岁的女士,患抑郁症已两年有余,经朋友介绍来到我这里就诊。她失眠严重,情绪低落,兴趣缺失,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偶尔还会焦虑烦躁,怕冷。经过四诊合参,辨证为少阳少阴合并。但患者精神萎靡,怕冷,右尺稍弱,少阴证更为明显,因此治疗时重点从少阴论治,扶阳。
我为她开具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并因苔白齿痕明显,胃部有胀闷感,食欲不佳,加入了半夏泻心汤。服药15付后,患者食欲增加,睡眠变好,精神也比之前好转。继续服用15剂后,她的精神已经一扫之前的萎靡不振,气色变好,情绪改善,但睡眠仍不稳。于是,我调整了方剂,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并加入肉桂等。
短短三个月的治疗,患者恢复得比前两年的治疗效果都要好。她曾告诉我,刚开始听朋友介绍时还不相信中医效果这么好,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治疗效果让她惊喜,她笑着说:“看来,河南的中医就是不一样。”到11月份最后一次复诊时,她的抑郁症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关于中医的争论在网上众多,但只要真正见过中医疗效的人,都会为之赞叹。中医历经千年而不衰,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在治疗现代许多疑难杂症、慢性病、情志病上都有很大的优势。这份宝贵的财富应该让更多人了解。
我将继续致力于救治更多的患者,宣传中医的知识和思想,为中医的复兴和发扬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情志病即抑郁症,中医2000年前已有疗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