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描述:
图中,一位技术人员正在操作一台设备,展示“AI换脸”技术。他手持一张目标人物的静态照片,随着他的动作,照片中的人物仿佛动起来,变得栩栩如生。背景中的展示屏上,播放着换脸后的视频,其中的人物动作与技术人员演示的动作完全一致,几乎难以分辨真假。
重新润色后的内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换脸、换声等技术正逐渐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些技术也带来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全新挑战。在近日开幕的网络安全宣传周上,关于这些技术如何被用于侵犯个人隐私的话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张静态的“人像照片”或一段近距离的人物视频,都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新工具。在网络安全博览会上,各大安全企业纷纷展示了针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防护产品,这成为了安全领域的新焦点。
画面中,技术人员正在演示的正是“AI换脸”技术。仅需一张目标人物的静态照片,便能让照片中的人物动起来,变得栩栩如生。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博解释说,这种技术通过采集面部动作的特征,将特征融合到静态图片中,从而实现了照片的动态化。
张博强调,尽管现在AI换脸、换声等技术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和操作成本,但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就极有可能被用于假冒他人,实施相关的犯罪活动。当前,AI换脸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支持视频通话实时换脸,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结合换背景环境、换声音等技术,逼真度会更高,更难分辨真假。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换声等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例已多次发生。他们通过收集被害人的图片信息,进行合成处理,然后用来进行敲诈勒索。不久前,深圳警方成功破获了一个利用AI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他们利用AI技术制作合成的不雅照片进行敲诈。
网络安全专家建议,针对这些技术,应加快相关反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检测技术来识别视频的真实性,结合身份认证、数字水印等手段加大伪造难度。同时,从管理层面来说,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规范AI应用的使用方式和应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警惕并避免过度公开和分享个人生物信息,如人脸、指纹等。接到疑似“家人”“领导”的转账、汇款视频时,一定要仔细甄别真伪。网络安全专家提醒,不要随意发布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的照片,如手持身份证、票据类照片、家门钥匙、车牌等,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保护个人隐私至关重要,公众应提高警惕,定期检查和更新个人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