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赢驷刚登位便以前太傅赢虔揭发商鞅谋反为由,将这位伟大的改革家车裂,并诛其族。这一事件令人唏嘘,商鞅的悲惨结局令人痛心。那么,秦惠文王为何要采取如此残忍的手段处死商鞅呢?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对这些解释的探讨。
复仇说
一些史书上记载,商鞅为维护法的权威,曾刑制了太子师傅公子赢虔和公孙贾。赢虔为报被割鼻之仇,向秦惠文王诬告商鞅谋反。但此事存在疑点,据载秦太子犯了什么罪,能让太子师和太子傅受如此重型?再者,当时的太子并非赢驷,因此复仇说显然站不住脚。
商鞅谋反说
历史上有记载和文艺作品中均认为商鞅有谋反行为,但正史上并无定性。从秦国的历史来看,商鞅不可能愚蠢到试图通过控制朝政来实现改朝换代。此外,秦发文告搜捕他时,他选择往魏国跑,而非自己的封地,也说明他对时局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不可能主动谋反。
真实理由
秦孝公即位之初车裂商鞅,真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年轻的赢驷即位时,正值“主少国疑”,秦国面临危机。如何迅速建立统治权威,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商鞅作为权臣,对少年的秦王构成了威胁。此时,赢虔站出来揭发商鞅谋反,为秦惠文王提供了机会。
其次,赢虔作为宗亲大家长,他的反对表明王族成员对商鞅多年来把持朝政的不满。这有助于秦惠文王清除旧贵族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
再者,秦国从变法之初到今已二十余年,法令基本成了建制,法的思想也已深入人心。此时正是兔死狗烹的时候,秦惠文王借此机会将商鞅势力一举铲除,同时也让之前隐藏在暗处的黑恶势力暴露出来。
年轻的秦惠文王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在即位之初就将阻碍其大展拳脚的几股势力统统翦除,为东出争雄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局面。因此,在我看来,商鞅谋反案只是秦惠文王想要统一思想,为自己实现东出梦想的一个借口。商鞅的死换来的是权利结构的再分配和清算旧贵族,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秦惠文王为何车裂商鞅?》
发表评论